男女交往期間,你儂我儂,分手后一揮衣袖,好聚好散,豈不各生歡喜,可偏偏有些人分手后,反目成仇,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兩個人心生怨恨情有可原,但是父母跟著一起攪和,未免過分了。
這不,最近網上曝光一件事,網友看完以后,直呼這位母親的做法簡直不可理喻。
自己兒子跟人家談戀愛,這位母親心里窩火,竟然將女孩的個人信息曝光在網上,并發視頻詆毀,稱該女孩騙婚、騙彩禮。
當然該女孩也不是吃素的,面對男方母親的詆毀,將其告上法庭。
原來去年,江蘇南京的小伙張某和王某通過相親結識,之后兩人因性格不合分手,王某主動退還禮物、紅包和彩禮。
張某母親覺得窩火,在網上發視頻詆毀王某,不僅公布了王某的個人信息,還稱其騙婚、騙錢。
法院經查,王某不存在騙婚行為。
最終,張某母親公開向王某賠禮道歉,澄清事實,并賠償精神損失費5000元。
本案隨著法院的判決告一段落,然而案件中存在的現象并非個例。
那么,通過本案,由此衍生出哪些法律問題呢?京云律師對此表示:
第一
戀愛期間,特殊節日送的禮物或者特殊數字表達愛意贈送的錢財等禮物原則上不需要退還。
但是如果是屬于以結婚為前提贈送的房子、車子或者其他價值較大的禮物在分手時可以要求對方退還。
《民法典》規定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近親屬的合法權益;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像戀愛期間的禮物和小額紅包都是出于對戀人的熱愛等原因無條件的贈與,戀愛并不是一個人的付出,雙方都有構建美好生活的共同義務,可見這種贈與和接受的行為兩人都可以做出,如果斤斤計較就使戀愛喪失本來的意義。
王某主動退還所有贈與的清付行為,使張某母親在視頻上提出的騙婚,騙錢說辭不攻自破。
第二
王某母親單因心里窩火對其進行詆毀已經侵犯了王某的名譽權,暴露家庭住址,個人信息的行為更是構成侵犯他人隱身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規定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不同于刑法中明確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的有形侵害,類似于侵犯名譽權等行為對當事人的精神和社會上的影響更加嚴重,往往會對當事人造成長期心理陰影,所以法律法規更傾向于精神補償。
案后小結
我國公民對婚姻自由一詞耳熟能詳,婚姻自由包含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當事人雙方都可以自主決定婚姻關系的成立和解除,不應受到其他人的干涉。
更不能有借婚姻索取財物等違法行為,正是因為有騙婚,騙錢的婚姻關系發生,所以法律詳盡退還贈與行為的可能,法律是規范公民行為準則的標桿,但對于道德層面的約定俗稱公序良俗,無法詳細規定,需要公民自覺自愿履行。
即使有婚姻自由不受父母家人約束的規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當事人雙方的感情也無法排除家人的影響,案件中的張某對自己母親的行為也有阻止,監督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位母親在侵犯他人名譽的同時也損害了自己的聲譽。
法律可以解決問題,但是無法規避問題,公民做出決定前要謹慎思考,不可逞一時之氣,以免后悔終生。
免責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網站管理員,我們會給與以更改或者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